國家林草局:我國已啟動第三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
9月29日上午,2025年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在廣州啟動。國家林草局表示,為進一步加強古樹名木保護,我國已啟動第三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,并嚴格落實《古樹名木保護條例》,按照“一樹一策”“一群一策”原則,持續推進科學保護管理,推動古樹名木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。
古樹,是指樹齡100年以上的樹木,不包括人工培育、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樹木;名木,是指具有重要歷史、文化、科學、景觀價值或者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。目前,我國普查范圍內現存古樹名木約508.19萬株。第三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有哪些亮點?如何更好地保護這些“有生命的文物”?
2025年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活動啟動
說起荔枝,大家不免想起嶺南,想起“八百里加急”將鮮荔枝送往長安的故事。在廣州黃埔賢江公園內,就種植有九百多株百年荔枝古樹,如此大規模且保存完好的連片荔枝古樹群在全國都極為罕見。然而,當地護林員劉煥林說,隨著時間推移,古樹群的生存面臨挑戰,不少樹木出現斷枝、倒伏、病蟲害等狀況,這讓他心急如焚。
劉煥林:那是我們老祖宗遺留下來的“老古董”來的,死一棵就少一棵了。因為古樹它年齡越來越大了,村民疏忽管理也越來越嚴重,大概一個月就會發現有一棵樹生病或倒伏的情況,我的心情挺沉重的。
去年,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的“樹木醫生”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,就是搶救復壯這片百年荔枝古樹群。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樹木保護中心復壯組組長陳炳翰介紹,包括除雜草、剪枯枝、補樹洞、防治病蟲害和促根施肥等在內,團隊會對每棵古樹進行“一樹一策”精準施治;通過近一年的努力,廣州黃埔賢江公園第一批24株古荔枝樹搶救復壯工作順利完成。
陳炳翰:作為“樹木醫生”,對待樹木就跟中醫一樣,叫“望聞問切”。從樹冠可以看出,它的枝葉比較稀疏,存在不少枯枝。樹身可以看到一些很明顯的蛀孔,這種是蛀干害蟲危害的痕跡。再回到它的樹基部,它位于一個斜坡,周邊雜草比較茂盛,然后華南地區也比較潮濕、多雨,不可避免會存在白蟻危害的情況。我們在做一件“救死扶傷”的事情,我覺得這件事情十分有意義、十分值得。
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內的古樹(解州關帝廟文保所供圖)
而在山西運城,解州關帝祖廟、常平關帝家廟和關帝祖陵內,現存159株古樹名木,涵蓋側柏、絲棉木、國槐、桑樹等樹種。隨著時光流逝,受樹齡老化、土壤板結、營養不足、透氣性欠佳、極端天氣侵襲和病蟲害等因素影響,部分古樹也出現樹勢衰弱、枝條枯損、樹干空洞、樹洞腐朽等問題,生長狀況堪憂。運城市解州關帝廟文物保護所所長傅文元介紹,今年,當地針對不同時間、樹種、病害,制定差異化保護策略,通過日常養護、專項保護、救護措施和復壯措施等多元手段,保護這些鐫刻著歲月痕跡的“活化石”,和承載著地域記憶的“綠色瑰寶”。
傅文元:今年6月份,我們針對廟區部分古樹枝干、樹身出現空洞的問題,進行了有效的補洞措施。我們也結合天氣特點,對樹洞腐朽的古樹逐一檢查、評估。先清除樹洞朽木,使用防菌、防霉劑殺菌,以“傷口愈合劑”修復受損部位,采用環保材料進行物理填充,最后也對樹洞的表面進行仿真處理,最大程度上還原古樹的原貌。同時,每一株古樹的修復過程,我們都詳細記錄、載入專屬保護檔案,實現“一樹一檔”精細化管理。目前,這批共20多株古樹的補洞修復任務已經完成。
四川翠云廊(茍永雄/攝)
國家林草局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國持續推進古樹名木規范化、精細化、協同化、社會化保護管理,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古樹名木保護之路。搭建全面系統的保護制度框架,出臺《古樹名木保護條例》,18個省份出臺了地方性法規或規章;修訂完善普查、鑒定、管護等技術規范,在四川劍閣、陜西黃陵、湖南雙牌、浙江柯橋4縣區開展古樹名木保護試點;構建智慧精準的保護管理模式,基本摸清資源底數,開發上線古樹名木智慧管理系統,初步將每一株古樹名木落到圖上;搶救復壯了一批瀕危衰弱的古樹名木。建立高效聯動的保護工作格局,會同公安部、住房城鄉建設部連續3年開展專項行動,偵破查處一批破壞古樹名木典型案件;聯合國家文物局統籌推進古樹名木保護與文物保護,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
貴州龍里縣香樟樹古樹群(楊正凱/攝)
為了實現更全面、更精準地保護,了解我國古樹名木的“家底”十分重要。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,我國普查范圍內的古樹名木共計508.19萬株。國家林草局生態司(全綠委辦)副司長劉麗莉介紹,今年,我國已啟動第三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,普查范圍進一步擴大。
劉麗莉:為落實《古樹名木保護條例》有關規定、實現更加全面的古樹名木資源保護,與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相比,這次普查范圍新增了國家公園、自然保護區和其他國有林區。對二普范圍內的古樹名木資源,我們對普查以及后續保護的要求更加精準、嚴格。而這次普查的亮點,主要體現在新技術的應用,以及對古樹名木文化和歷史內涵的深入挖掘。
據介紹,第三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鼓勵各地積極探索高新技術應用,從而總體掌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的數量分布、樹種組成、樹齡結構、保護現狀等基本信息,并充分結合自然保護地、國有林區工作基礎和管理實際開展保護工作。劉麗莉介紹,這一方面是由于新增調查范圍中部分地區地處偏遠、交通不便,比如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;另一方面也能在減輕基層工作量的同時,實現全國范圍內古樹名木資源的全面調查。
劉麗莉:我們鼓勵充分利用衛星遙感、無人機等新技術手段開展調查;《條例》中也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古樹名木主管部門,可以利用大數據、衛星遙感、無人機等技術手段開展動態監控,實現從資源調查到保護管理全流程的高新技術應用。通過這些高新技術的應用,我們第一次實現了全國范圍內資源的全面調查,將真正形成一個全面、準確的全國古樹名木資源管理數據庫,為后續科學、精準、依法保護管理古樹名木資源奠定堅實基礎,推進古樹名木高水平的保護和高質量的發展。
湖南雙牌桐子坳古銀杏群(曹建軍/攝)
監制丨陳秉科
記者丨王澤華 陳惠婷 張琦 黃偉哲 賀威通 杜家梁
編輯丨章宗鵬
圖片丨國家林草局供圖
來源:央視新聞客戶端